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逐梦梁家河 奋进新征程——天游ty8检测中心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梁家河

    发布时间:2023-07-15 10:31 作者:易鹏 审核:徐燕 来源: 访问次数:

    梁家河,中国延安一个小山村,习近平同志曾经在里生活、生产、劳动七年成为“梁家河故事”的发祥地。

    红色之行踏至梁家河,在细雨蒙蒙中队员们走进村史馆、知青旧居驻足于知青沼气池、铁业社、缝纫社过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旧物件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期间环境的艰苦、物质的匮乏同时被总书记坚定的信念顽强的精神坚韧的毅力所深深折服。他在梁家河表现突出,为村里的乡亲们出了不少点子,办了不少好事,与乡亲们早已打成一片实现了从普通知识青年到共产党员的身份转换。

    队员们走进知青旧居,发现习近平同志十分热爱读书。来梁家河插队时,习近平同志带着一个棕箱子,里面装着一箱子书。梁家河村民在提到他时,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他。在他们的记忆中,习近平同志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马列,也有数理化。“知识青年”是习近平同志和那一代到农村插队落户的青年人的标签,事实上他们也用自己知识改变着广大农村的落后习俗,传播着新的知识和文化。

     

    当年,作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领乡亲们打井修坝,开荒种地,建沼气池,为的就是让大家能够过上好日子

    他把个人生活融入梁家河村民的生活中,同时也把个人责任与村民生存和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从担任党支部书记那一天起,他就把村子发展的责任担在了肩上。他从《人民日报》上看到四川大办沼气的报道,知道了沼气的好处,就到公社请了假,自费跑到四川绵阳地区实地考察沼气池建造技术。那时,延安还没有通火车,他要坐两天汽车到西安,然后再坐火车到四川。回到村里,习近平同志给社员们讲述沼气的好处,从不知道沼气为何物的大多数乡亲听得云里雾里。习近平同志知道这是一件新生事物,他决定先建好第一口沼气池,用事实来说服社员。他亲自施工,1974年8月,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建成本县第一口沼气池。

    对人民的感情,包含感性的体验,但更深层次的则来自理性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当年我走的时候,我的人走了,但是我把我的心留在这里。”在梁家河七年,他全身心融入梁家河全体村民中,与全村人民生活在一起,生产在一起。

    自强不息是贯穿在习近平同志整个生活中最可贵的品质。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

    梁家河七年,是习近平同志世界观形成的七年,是他认识中国社会的七年,也是他树雄心、立壮志的七年。他始终刚健有为、积极进取,学习、实践、创新,成为党员干部的楷模,成为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梁家河精神是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围绕梁家河精神所传播的梁家河故事是真实的、生动的、鲜活的,也是感人至深的。梁家河精神需要理念传播,需要实践传播,需要内心感悟,使梁家河精神成为基层党员干部的行动指南,成为全体党员践行党的宗旨的动力,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树立远大理想、认识中国国情、了解中国社会的人生财富。

    在本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们切实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所践行的延安精神,其中“心系群众、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一身正气”的品质在当今的工作中仍然具有指导作用。我们将继承发扬革命先辈光荣传统,弘扬延安精神,我们要像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一样,把延安精神贯彻到实际学习和工作中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勤奋努力地学习和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